
為什么大部分拳擊運動員都這么耐打?
標簽:拳擊
為什么大部分拳擊運動員都這么耐打?
大致上三個點吧。一個是咬肌的能力 拳擊雖然不允許打后腦,但是下巴的震蕩很容易傳導到后腦,所以咬肌的重要性就是減到擊打所受到的震蕩。
其二是頸部肌群: 看看泰森的脖子就了然了,頭部受到擊打的時候頸部肌群可以有效的減少頭部的震蕩。 另外說到腦震蕩,被ko的原理基本上就是頭部突然產生位移,大腦撞擊顱骨而產生震蕩,頸肌好了就是減少腦震蕩的有效手段。 再扯一句,有時候我們會咬牙迎著對手的拳頂上去,換取更好的反擊機會與距離,注意看“有時候”!老這么干也擋不住腦震蕩。
第三點,也是很重要的一點,好的抗擊打是不被人打,拳頭的擊打點是點狀向四周擴散的力,就像飛鏢靶盤。 一般情況下,雙方水平相當的拳手很難打到對手冷拳,也就是說很多拳其實是眼睜睜被揍上的,這時候縮頭不只是為了給咬肌與頸肌發力,正重要的是偏離對手的重拳擊打點,減少擊打力,這也是拳手愛涂凡士林的原因,被滲進去的拳和滑蹭過的拳的力差別太大了。
第四點,再講躲閃的發力重要的點與路徑,首先躲閃并不是簡單的頭部運動,拳手通過屈膝貓腰的姿態能將躲閃做成重x的變換,頭部可以可以跟隨身體做出左右、上下快速位移,期間頸部可以保持很高的穩定性,而不是歪脖子躲閃。腰腹與膝關節的參與度很高,頭部與身體的鏈接能力越強,對對手的擊打要求就越高,像一般的拳手在動態中給一般人打幾拳也就灑灑水啦,因為一般人的擊打力很難凝聚在一個點上,即使可以,也很難在動態中捕捉到目標點。